湖北省博物馆有个“网红”讲解员,发烧友打“飞的”来听她讲解

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24日讯(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武旅)10月20日上午,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展厅,志愿者薛红正在为游客们讲解曾侯乙编钟,她打了个比方:“钢琴上有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,所以不同琴键搭配,可以完成不同的大小调的音乐;编钟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12个音,只要是钢琴完成的各种乐曲,编钟也可以完成。”形象的比喻,让游客们听得连连点头。

很多游客并不知道,为自己讲解的志愿者薛红是一位大学教授,是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、党支部书记,她在省博担当志愿者已有9年多,志愿服务时间将近2000个小时,吸引了万名听众。在她的带动下,我校一批学生党员也走进省博,为游客们进行义务讲解。

外地游客打“飞的”来汉听她讲解

成为博物馆讲解圈的“网红”,薛红自然有独门绝活。

“曾侯乙炉盘,大家仔细看可以发现,盘底有有鱼骨骼痕迹,经过考证这是鲫鱼,说明先秦时代湖北就有食用鲫鱼的传统。”这段讲解虽短,背后薛红下的功夫可不少。当时这残存的鱼骨骼曾引起广泛争论,很多人根据地域猜测,认为是武昌鱼的可能性更高。薛红为此特地向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请教,得到确切答复,这就是鲫鱼。

9年多的讲解,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,“我要做很多功课,比如为了讲好曾侯乙编钟,我专门找武汉音乐学院专家请教古代音律,向武钢专家咨询铸造知识,就为了让讲解更专业,让游客分享到更多知识和乐趣”。

有一个周末,薛红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博物馆“发烧友”。这些“发烧友”来自北京、西安等地,平时通过QQ群进行交流。此次专门相约打“飞的”来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,来之前特意预约了薛红的讲解。“曾侯乙展厅面积很大,文物也多,粗略讲解一遍也需要一个小时。”薛红说,这20多位“发烧友”就希望听得多一些、细一些,于是她从上午9点开馆就开始讲,一直讲到中午12点多,“他们一直听下来,没有一个人掉队”。

薛红的学生陆婉琪,对此次博物馆“发烧友”武汉聚会记忆犹新,她记得当时大家是想将薛老师的讲解完整录下来,带回家再研究,没想到薛老师足足讲了三个半小时,录音设备到中途就全部没电了。

义务讲解曾被“拒绝服务”

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,薛红回忆,2009年,她当时作为学校旅游专业的一名老师,带领着学生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,看到一些器物名字很生僻,回家到处去查资料,仍旧找不到这些“生僻字”的答案。正好省博招收义务讲解员,薛红报名参加了培训班,成为了一名义务讲解员。

“最开始做志愿服务时,很多游客都不理解。”薛红说,义务讲解员们在门口等候时,曾经被游客以为是需要收费的,直接拒绝服务。但是薛红并没有气馁,当时只要有进馆游客,她就直接找人开讲,“讲着讲着,游客就会聚集过来聆听”。现在,薛红的讲解“轻车驾熟”,也变得非常吸引人,即使开始预约只有几位游客,在开讲后也会有很多游客围过来听。

“博物馆是个非常需要讲解的地方,其背后的知识、承载的历史、所包含的意义,都不是一眼就能够看清楚的。”谈到为什么能坚持10年担任义务讲解员,薛红说,很多游客在逛展厅时也不知道如何鉴赏文物,几分钟就逛完一个展厅,十分可惜,“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,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讲解,让更多的人去了解”。

她带领百余名学生一起做志愿服务

粗略计算,近10年来,大约有百余名学生和薛红一起去做过志愿服务,很多学生都是党员。

2010年,薛红第一次带着学生去做志愿服务。这些学生当时是利用寒暑假来做义务讲解员,学校的宿舍不开放。学生们就‘凑份子’在省博附近租房子。他们做完志愿服务后写感想时,觉得这并不是挣钱贴钱的问题,而是觉得自己很有收获。

一部分学生在寒暑假讲解完毕后,觉得很有意思,就自己报名省博的临展培训,统一参加考核,再利用周末时间去做义务讲解。当时从我校去省博得两三个小时,转好几道公交车,但这些学生都坚持了下来。薛红说,现在,这些学生在全国各地工作,一提到做志愿服务的日子,都觉得那是他们在大学里“最好的时光”。

目前,薛红带着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10多名学生,不仅仅在省博做志愿者,还开启了“移动博物馆”项目,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,将文物的影像资料带到乡村学校,让这里的学生也能看看历史、了解文物。今年6月,薛红带着学生志愿者团队去了武汉蔡甸的消泗中心小学,为学生们带去了博物馆特色活动。他们准备的PPT里,介绍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,还通过卧薪尝胆、一鸣惊人等成语经典,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楚国文化。

“对于城里孩子来说,去一次博物馆算不了什么;但对于偏远乡村、信息闭塞的孩子而言,去一趟博物馆,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。”薛红表示,希望以后有条件,能够带着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,到真正的博物馆去看一看。

【编辑:叶子】


(作者:黄丽娟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